《越绝书》中的范蠡(一)
 

《越绝书》中的范蠡(一)

袁延胜 李静仪

编者按:范蠡,春秋时期楚国宛县人(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),是春秋晚期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商人的楷模(后世尊称“商圣”),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这样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,在正史中却没有立传。他的事迹散见于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史书中,如《史记》《国语》《越绝书》等。为了范蠡研究的需要,我们计划把散见于各种史书中有关范蠡的记载进行辑录、连载。在《越绝书》当中也有许多关于范蠡的记载,可以补充《史记·越王句践世家》中范蠡的事迹和治国思想。

《越绝书》中主要记叙了范蠡出身于楚国,文仲听说范蠡为贤士,找到范蠡并与其交谈治国之道。范蠡原本打算去吴国,但吴国已有谋士伍子胥,自己如果到吴国则很难有所作为,于是同文仲来到越国,受到了越王句践的赏识,成为勾践的主要谋士。句践询问范蠡如何成为贤主能治理好整个国家,范蠡讲述了“道”“术”“末”“实”的重要性,并强调治国的中心在于贮谷富民,要想贮谷富民就要把握“中和”之道,这样才能使君位稳固、成就大业。范蠡善于谋略,而句践能够虚心听取范蠡的意见,越国逐渐成为强国。在越国灭吴以后,君臣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越王勾践开始猜忌文仲,这使范蠡感到了信任危机,认为今后与越王不易共事,于是从越国退隐而去。《越绝书》的作者最后用问答的形式肯定了范蠡不愧于贤人的声誉。本期就以《越绝书》记载为主,对范蠡的事迹做以辑录、连载。

《越绝书》卷六

《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》

范蠡其始居楚也,生于宛橐,或伍户之虚。其为结僮之时,一痴一醒,时人尽以为狂。然独有圣贤之明,人莫可与语,以内视若盲,反听若聋。大夫种入其县,知有贤者,未睹所在,求邑中,不得其邑人,以为狂夫多贤士,众贱有君子,泛求之焉。得蠡而悦,乃从官属,问治之术。蠡修衣冠,有顷而出。进退揖让,君子之容。终日而语,疾陈霸王之道。志合意同,胡越相从。俱见霸兆出于东南,捐其官位,相要而往臣。小有所亏,大有所成。捐止于吴。或任子胥,二人以为胥在,无所关其辞。种曰:“今将安之?”蠡曰:“彼为我,何邦不可乎?”

去吴之越,句践贤之。种躬正内,蠡治出外,内浊不烦,外无不得。臣主同心,遂霸越邦。种善图始,蠡能虑终。越承二贤,邦以安宁。始有灾变,蠡专其明,可谓贤焉,能屈能申。(第154 页。)

《越绝书》卷七

《越绝外传记范伯第八》

昔者,范蠡其始居楚,曰范伯。自谓衰贱,未尝世禄,故自菲薄。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,居则安天下之贱位。复被发佯狂,不与于世。谓大夫种曰:“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,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。天运历纪,千岁一至。黄帝之元,执辰破巳。霸王之气,见于地户。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。”于是要大夫种入吴。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,伍子胥在,自与不能关其辞。蠡曰:“吴越二邦,同气共俗,地户之位,非吴则越。”乃入越。越王常与言尽日。大夫石买,

居国有权,辩口,进曰:“炫女不贞,炫士不信。客历诸侯,渡河津,无因自致,殆非真贤。夫和氏之璧,求者不争贾,骐骥之才,不难阻险之路。□□□□之邦,历诸侯无所售,道听之徒,唯大王察之。”于是范蠡退而不言,游于楚越之间。大夫种进曰:“昔者市偷自炫于晋,晋用之而胜楚,伊尹负鼎入殷,遂佐汤取天下。有智之士,不在远近取也,谓之帝王求备者亡。易曰:‘有高世之材,必有负俗之累,有至智之明者,必破庶众之议。’成大功者不拘于俗,论大道者不合于众。唯大王察之。”于是石买益疏。其后使将兵于外,遂为军士所杀。是时句践失众,栖于会稽之山,更用种、蠡之策,得以存。

故虞舜曰:“以学乃时而行,此犹良药也。”王曰:“石买知往而不知来,其使寡人弃贤。”后遂师二人,竟以禽吴。子贡曰:“荐一言,得及身,任一贤,得显名。”伤贤丧邦,蔽能有殃。负德忘恩,其反形伤。坏人之善毋后世,败人之成天诛行。故冤子胥僇死,由重谮子胥于吴,吴虚重之,无罪而诛。传曰:“宁失千金,毋失一人之心。”是之谓也。

(第 173-174 页。)

(未完待续)

 
[ 点击数:] [打印本网页] [关闭本窗口]  
 
相关内容
查无记录
 

版权所有: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   Copyright © 2016-2021   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豫ICP备20001157号   技术支持:天润科技  

地址:南阳市宛城区新华街道民主街东段范蠡文化研究院秘书处   电话:18637763905 邮箱:fanliyanjiuyuan@163.com  

网站管理